到了洛阳以后,韩愈拜访了一些韩家相识的亲朋故友。大家见他懂礼貌又有学问,都邀请他住在自己家里。韩愈谢绝了大家的好意,自己找了两间茅屋住下,开始过起清贫的读书生活。韩愈身穿布衣,每天只吃两顿饭,其余的时间都用来读书、访友。有时候,他读书入了迷,要到半夜三更的时候才睡觉。有一次,韩愈和朋友们聚在一起谈论…
韩愈的父母在他很小的时候都去世了。他就由在京城做官的哥哥韩会抚养。韩会对弟弟很好,教他认真读书,好好做人。韩愈十岁的时候,韩会受到别人的牵连,被贬官到韶州(在现在广东省),到韶州不久,韩会就因心情苦闷,又加上水土不服,生病死了。在朋友们的帮助下,嫂嫂郑氏带着韩愈和儿子,护送着韩会的灵柩,回到了故乡河…
公元752年,一天,岑参在武威办完军务,赶回西域,途经赤亭,戍边的士兵让他题词、赋诗。岑参和这些士兵是老熟人了,也不托词。刚题完一首诗,不料,挤在当中的一个小孩。岑参送友人赴安西,随口吟了出来。岑参有些吃惊,这里还有这样的孩子。士兵告诉他说:“这个小孩子是个回鹘放羊娃,一次大风,这个放羊娃救了我们十…
唐代最具著名的边塞诗人就是高适与岑参,二人齐名,后世称“高岑”。高适五十岁时才开始他的诗文创作,他的诗风现实主义多于浪漫主义。在描写边塞的战斗生活时,他侧重于表现战斗的激烈、艰苦和对士卒的同情。由其擅长七言歌行,粗狂豪放,遒劲有力。他的主要作品有《塞上行》、《蓟中行》、《燕歌行》等。高适的诗作,传存…
唐代著名边塞诗人高适,高适生于706年,卒于765年。字达夫,唐代渤海饶安(今盐山县夜珠高村)人。高适熟悉军事生活,所作边塞诗,对当时的边地形势和士兵疾苦均有反映,《燕歌行》是其代表作。他和岑参齐名,合称“高岑“,诗风也大体相近。高适著有《高常侍集》。高适早年家贫,他生性磊落,不拘小节。20岁,高适…
南宋著名爱国词人辛弃疾,曾担任过短短一年的镇江知府,其间为北伐做了大量的工作,并在镇江北固山上写下了两首词,成为800多年来一直传诵的爱国主义名篇。鲜为人知的是,辛弃疾还是镇江的女婿哩。记者日前来到镇江北固山,寻访那段历史往事。北固山头怀古北固山位于镇江市区东北面的长江边,是一座高58米、长约200…
与陆游同时期的辛弃疾,是南宋著名的爱国词人。他和陆游一样,是一名坚定的反投降、反妥协斗士。辛弃疾,字幼安,号稼轩,山东济南人。辛弃疾出生时,北方大片地区已成为金朝的统治区。辛弃疾自幼丧父,他是由祖父辛赞抚养长大的。宋朝廷南渡时,辛赞因受家口拖累,只能留在北方,并且担任了金朝的开封府知府等职。但辛赞“…
蒲松龄回到家乡以后,为了谋生,到本乡的有钱人家当了一名教书先生。连他自己也没想到,从此竟一连教了四十年书。但是,他最大的乐趣,还是写故事。为了收集更多的故事材料,他经常在村外的路口旁边,摆个茶水摊,自己坐在席子上,招呼过往的行人:“歇歇脚吧,喝口水,抽袋烟。”“谢谢啦。您这茶水多少钱一碗?”客人问。…
十九岁那年,蒲松龄参加了一次考试。这次考试很重要,决定他是否能成为“秀才”。他自信能考好,因为在这以前的县、府两次考试中,他都得了第一名。那时候,科举考试主要是考八股文。每篇文章由破题、承题、起讲、入手、起股、中股、后股、束股八部分组成。在起股到束股这四段中,每段都有两股排比、对偶的文字,共八股,所…
康熙初年的一个盛夏,在山东淄川东城的满井庄大路口上,每天当金鸡唱晓,炊烟四起之后,经常可以看到在路旁一棵大树底下,三十多岁的蒲松龄粗布短衫坐在芦席上,身边放着一个装满浓茶的大瓶子,那茶瓶小口大肚,瓶边放有四五只粗瓷大碗和一包当地出产的烟丝。每当有行人路过的时候,蒲松龄就站起身来,热情地邀对方坐下,喝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