62、劝,quàn动词①劝勉,勉励果行,国人皆劝。(《勾践灭吴》)--正式出征的那一天,国内的百姓都互相勉励。②劝说,劝告时周瑜受使至番阳,肃劝权召瑜还。(《赤壁之战》)--当时周瑜接受使命到番阳去了,鲁肃劝孙权召周瑜回来。相…
63、却,què(1)动词①退相如因持壁却立。(《廉颇涵相如列传》)--于是蔺相如拿着宝玉退后站立。②使退,击退后秦击赵者再,李牧连却之。(《六国论》)--后来秦国又两次进攻赵国,李牧连续打退了他们。③拒绝,排斥王者不却众庶,…
64、如,rú(1)动词①往,到去遂绝齐,使使如秦受地。(《屈原列传》)--就和齐国绝交了,派使者到秦国去接受土地。②顺邂逅不如意,便还就孤。(《赤壁之战》)--万一遇到不顺心的情况,就回来找我。③如同,好像男女衣着,悉如外人…
65、若,ruò(1)动词①像,好像若寡人者,可以保民乎哉?(《齐桓晋文之事》)--像我这样的人,可以使百姓安定吗?②及,比得上徐公不若君之美也。(《邹忌讽齐王纳谏》)--徐公不如您这么漂亮啊。(2)代词①表第二人称,相当于你…
66、善,shàn(1)形容词①好的,善良的咨诹善道,察纳雅言。(《出师表》)--征求询问好的道理,考察采纳正确的意见。②好晋鄙听,大善;不听,可使击之。(《信陵君窃符救赵》)--晋鄙如果听从,很好;如果不听从,可以让(朱亥)…
67,少,读音一:shǎo(1)形容词,数量少,不多生之者甚少而靡之者甚多,天下财产何得不蹶?(《论积贮疏》)--生产(粮食)的人很少,而浪费(粮食)的人却很多,天下的财产怎能不枯竭呢?(2)动词①缺少遥知兄弟登高处,遍插茱萸少一人。(《九…
68、涉,shè动词①徒步渡水澭水暴益,荆人弗知,循表而夜涉。(《察今》)--澭水猛涨,楚国人不知道,还按照原来的标记趁夜晚过河。②乘舟渡水楚人有涉江者,其剑自舟中坠于水。(《察今》)--楚国有一个过江的人,他的剑从船中掉到水…
69、胜,读音一:shèng(1)名词,胜利此五者,知胜之道也。(《谋攻》)--这五条,就是预知胜利的方法。(2)动词,战胜,取胜夫六国与秦皆诸侯,其势弱于秦,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。(《六国论》)--六国和秦都是诸侯国,他…
70、识,读音一:shí(1)动词①懂得,知道识众寡之用者胜。(《谋攻》)--懂得兵多和兵少的不同用法的一方能取胜。②认②认识同是天涯沦落人,相逢何必曾相识。(《琵琶行》)--同样是沦落天涯的人,相见何必一定要曾经互相认识?③…
71、使,shǐ(1)动词①命令,派遣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。(《屈原列传》)--怀王命令屈原制定宪法。②叫,让试使斗而才。(《促织》)--试着让它(同别的蟋蟀)咬斗,结果获胜。③主使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,周公之逮所由使也。(《五人墓碑…
文学常识:汉赋四大家
文学常识:清朝八旗的由来、发展与兴衰
文学常识:词和曲的区别
文学常识:曲的内核是语态与唱腔
文学常识:中国古代名相
文学常识:什么是五服
文学常识:书的别称
文学常识:诸子百家有哪些
文学常识:中国古代科举称谓及知识
文学常识:国名地名的别称
文学常识:古代同学的称呼
文学常识:中国古代书信常用词语
文学常识:中国第一部字典—说文解字
文学常识:文房四宝是指什么
文学常识:金圣叹的“六才子书”
文学常识:古代诗人的别称