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出处】《史记·管晏列传》。【释义】晏子,即晏婴,齐国自丞相。晏子把越石父赎了出来。【历史典故】春秋时期,齐相晏婴出使晋国,路过中牟地方,看见一个人头戴破帽子,反穿皮袄,身背饲草,正坐在路边休息。晏婴问了他几句话,知道他叫越石父,是一位有修养的君子,便把拉车的马解下来,用这匹马把越石父赎买下来,并与…
【出处】《尚书·大禹谟》。【释义】禹:三皇五帝时中原的领袖。大禹治理水患为百姓谋福。【历史典故】尧在位的时候,黄河流域发生了很大的水灾,庄稼被淹了,房子被毁了,老百姓只好往高处搬。尧召开部落联盟会议,商量治水的问题。他征求四方部落首领的意见:派谁去治理洪水呢?首领们都推荐鲧(音gǔn)。尧对鲧不大信…
【出处】《史记·淮阴侯列传》。【释义】胯:两腿之间。从两腿之间爬过去,是对人的一种污辱。【历史典故】韩信是刘邦手下的大将军,后来被封为淮阴侯,但在他小时候,父母早逝,家中贫困,韩信靠到淮阴城下钓鱼卖钱维持生活。有时钓不到鱼,就只好忍饥挨饿。父母去世时,曾留下一口宝剑,他时时佩带在身上。有一天,他在街…
【出处】《老子》四十二章。【释义】大器:大才。大才需要经过长期的磨炼方能成就。能担当重任的人物要经过长期的锻炼,所以成就较晚。【历史典故】东汉末年,袁绍的身边有一位门客,名叫崔琰,他从小喜习武艺,23岁才开始读书求学。但因其刻苦努力,进步十分明显。当时袁绍的军队军纪很差,每攻陷一个地方,都会掘开坟墓…
【出处】《后汉书·班超传》【释义】不进老虎窝,怎能捉到小老虎。比喻不亲身经历险境就不能获得成功。【历史典故】汉明帝时,东汉名将班超奉命出使西域,意欲联合西域各国共同抗击匈奴。刚到鄯善国时,鄯善国王款待十分周到,后来却忽然改变了态度。班超猜想一定是北匈奴也派来了使臣,他们从中作梗,使得鄯善王不知所从的…
【出处】(宋)司马光《资治通鉴》。【释义】比喻人嘴甜心毒、阴险狡诈。【历史典故】李林甫是唐玄宗时的兵部尚书兼中书令。他能书善画,但品德低下,忌才害能。凡才能比他强、声望比他高的人,权势地位和他差不多的人,他都不择手段地给予排斥打击。对唐玄宗,他谄媚奉承,竭力讨好其宠信的妃嫔以及心腹,取得她们的欢心和…
【出处】(西汉)司马迁《史记·廉颇蔺相如列传》。【释义】完:完整;璧:宝玉。将宝玉完整地归还给赵国。比喻把原物完好地归还主人。【历史典故】战国时期,赵惠王得到了一块稀世珍宝——和氏璧,秦昭襄王听说后,也想得到这块宝玉,便派使者带着书信来见赵惠文王,说:“秦王情愿拿出十五座城池来换这块和氏璧,不知赵王…
【出处】(元代)郑廷玉《楚昭公》第四折。【释义】恭:恭敬。洗干净耳朵,恭恭敬敬地倾听别人讲话。形容态度诚恳地聆听别人讲话,也是请人讲话时的客气话。【历史典故】尧帝,因封于唐而被后世称为“唐尧”。他德高望重,人民都很尊敬他。在他的领导下,各邦族之间团结如一家,和睦相处。到了尧老年的时候,由部落联盟推举…
【出处】(西汉)司马迁《史记·廉颇蔺相如列传》。【释义】负:背着;荆:落叶丛生灌木,高四五尺,茎坚硬,可做杖。背着荆杖,表示服罪,向当事人请罪。形容主动认错道歉,自请责罚。【历史典故】战国时期,赵国有一文一武两个得力的大臣。武的叫廉颇,他英勇善战,多次领兵战胜齐、魏等国,以英勇善战闻名于诸侯。文的叫…
【出处】(西汉)司马迁《史记·越王勾践世家》。【释义】烹:煮烧。飞鸟打尽,弓被搁置不用;兔被捕杀后,猎狗则被烹食。比喻事情办成,功臣被害。【历史典故】春秋末期,越王勾践卧薪尝胆,灭吴复国,这其中起关键作用的是他的两大功臣:范蠡和文种。勾践打败了吴国,称霸一时。就在欢庆胜利的时刻,范蠡急流勇退,隐姓埋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