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出处】《战国策·赵策一》。【释义】师:借鉴。记取从前的经验教训,作为以后工作的借鉴。【历史典故】春秋末年,晋国的大权落到智、赵、魏、韩四卿手中,公元前458年(已进战国时期),晋定公病死。定公死后,宗室姬骄被立为国君,史称晋哀公。智伯独揽朝政大权,成为晋国最大的卿。智伯分别向魏桓子和韩康子要了土地…
【出处】(西汉)司马迁《史记·平原君虞卿列传》。【释义】毛遂:战国时赵国平原君的一个门客;荐:推荐,荐举。一个叫毛遂的门客自我推荐。比喻自告奋勇去做某项工作。【历史典故】赵国的平原君是著名的战国四公子之一,他的门客据说有数千人之多,毛遂便是其中的一个。公元前257年,秦国军队包围了赵国都城邯郸,赵惠…
【出处】(西汉)司马迁《史记·鲁周公世家》。【释义】平易:原指道路平坦,比喻态度和蔼可亲。指态度谦和蔼,使人容易接近。也指文字浅显,容易理解。【历史典故】周公,名姬旦,是西周初年著名的政治家,因其封地在宗周而得名。周公曾辅佐周武王灭商,武王去世后,成王即位,周公仍然在朝摄政辅佐成王,而让自己的儿子伯…
【出处】《战国策·赵策二》。【释义】胡:古代指北方和西方的少数民族。指学习胡人的短打扮服饰,同时也学习他们的骑马、射箭等武艺。这个典故告诉人们不要故步自封,应学习别人的长处,勇于改革。【历史典故】赵武灵王是战国时赵国的国君,他是一位很有远见的国君,面对周边的诸侯国日益强大,便考虑着赵国的发展前途。国…
【出处】(战国)韩非《韩非子·外储说左上》。【释义】椟:木匣子;还:退还;珠:珍珠。买下木匣子,退还了珍珠。比喻舍本逐末,取舍不当。【历史典故】春秋时期,楚国有一个珠宝商人,他做生意很讲究信誉,很多人都愿意到他这里来买珠宝。一天,珠宝商人得到了一颗漂亮的珍珠,他打算把这颗珍珠卖出去。为了卖个好价钱,…
三人言市成虎的典故出处:【出处】(西汉)刘向《战国策·魏策二》。【释义】三个人谎报市集里有老虎,听者就信以为真。比喻说的人多了,谣言也会被人信以为真。【历史典故】战国时代,国与国之间攻伐不断,为了使各国遵守信约,国与国之间通常都要将太子交给对方作为人质。魏国的太子要被送往赵国去当人质,魏王派大臣庞恭…
门可罗雀的典故出处:【出处】(西汉)司马迁《史记·汲郑列传论》。【释义】罗:设网捕捉;雀:雀鸟。大门之前可以张起网来捕麻雀。形容失势时,门庭冷落,宾客稀少。【历史典故】汉武帝时期,有两位非常正直的大臣,他们是汲黯和郑庄。汲黯,字长孺,濮阳人,景帝时曾任太子洗马,武帝时曾做过东海太守,后来又任主爵都尉…
【出处】《三国志·吴志》。【释义】囷:圆形的谷仓。指着谷仓里的粮食,表示要捐赠给他人。形容慷慨资助朋友。亦作“指囷相助”。【历史典故/成语故事】鲁肃是三国时期东吴的名将,他出身士族,家产丰厚。他从小就习文练武,时刻准备建功立业。很快,他就成了远近闻名的有识志士。当时,年少有为的周瑜,在袁术手下担任居…
【出处】(西汉)刘向《战国策·楚策四》。【释义】亡:丢失;牢:关牲口的圈。羊逃跑了再去修补羊圈,还不算晚。比喻出了问题以后想办法补救,可以防止继续受损失。【历史典故】战国末期,楚国已由强盛走向衰败。楚襄王即位以后,整日寻欢作乐,不理朝政,还任用奸臣子兰为令尹。子兰把持朝政后,朝纲败坏,百姓生活在水深…
【出处】(南朝·宋)范晔《后汉书·光武帝纪》。【释义】推:掏出;置:安放。把赤诚的心交给人家。比喻为人真诚,能够以心相交。【历史典故】西汉末年,王室衰微,王莽篡政,建立了新朝。但因其统治时期政令的下达全凭个人的兴致而定,所以常有朝令夕改的事情发生。由于他混乱的统治,引起了天下大乱,各地农民纷纷起义。…